融入行业、服务交通,是省交通运输厅结合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的需要,向交通教育部门提出的具体要求。如何融入行业?怎么服务行业?这个命题摆在陕西交通技师学院面前。学校深知走出课堂,面对企业员工一对一面对面的进行培训,是对学校传统办学模式的挑战,也是对教师能力的考验,更是学校史无先例的探索,必须积极慎重地推进。为了贯彻落实省厅的要求,陕交技师学院积极探索,大胆尝试,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摸索出了一条既符合行业、企业实际,又与学校教学工作相匹配的服务于交通行业、企业的办学之路。
研判现状 提出办学思路
去年年初,省交通运输厅向交通教育部门提出了“交通教育要融入行业、服务于交通”的战略构想。陕西交通技师学院作为系统唯一承担全日制培养交通人才的教育单位,坚决贯彻落实省厅对交通教育在新形势下提出的新要求,开创交通教育融入行业、服务于交通的新局面。
摸清底数,形成思路。新年一开始,调研组采取实际考察、问卷调查等形式,深入行业、交通企业展开了拉网式调研。经过2个月的调研,基本摸清了行业、交通企业人才现状、人才结构、人才需求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等问题,针对人才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判。从行业、交通企业面上看,把课堂搬进企业、融入企业的构想是被认可的、是有积极性、是具有可操作性的。于是,提出了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先试点,后推进”的原则,展开了“课堂搬进企业,开展一对一面对面送技术”的教学实践活动,拉开了“交通教育融入行业、服务于交通”的序幕。
配备教师,打造团队。打造过硬的教学团队,是探索走出课堂,面对企业员工一对一面对面教学模式成功的一半。承担这一任务的教学部门,按照学校的要求,挑选出年轻有为、技能过硬、拿得出手、能走出去的6位优秀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并进行培训。拉开了学校由单一的校园办学方式向走出校门进企业办学方式的转变和由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向面对面、一对一教学模式的转变序幕。
制定计划,付诸实施。去年6月份,任课教师深入企业内部,通过走访、询问、查看、座谈会等形式,摸清了服务区运行的现状和岗位分布,明确了各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岗位技能要求,最终确定“安保、餐厅、超市、保洁、客房”5个岗位的工种,根据不同岗位的标准和要求,制订了科学、详细的教学计划,为开展精准教学奠定基础。
大胆探索 形成全新模式
去年9月26日,学院在秦岭服务区举行了校企合作开班仪式,标志着交通教育融入行业、服务交通教学实践活动正式落地。参加开班仪式的省厅领导、高速集团的领导、学校领导分别寄语活动在秦岭服务区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推动教学实践活动向纵深发展。
普遍认可,增强信心。开班仪式结束后,学校打造的教学团队首次对秦岭服务区50名员工展开了“一对一、面对面”的岗位技术传承。随后又深入到渭南西服务区、武功服务区、汉中服务区、三原服务区等服务区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累计培训企业员工300余人次。第一轮实践活动结束后,学校迅速召开企业领导、企业员工、任课教师座谈会了解情况。服务区的领导普遍认为:这种教学方式、方法非常切近企业的实际,具有可操作性,在企业中有推广的价值;参训员工普遍认为学校开展一对一、面对面的培训,岗位技术精准度高,适合工学结合的实际,受益匪浅;任课教师认为这种把课堂搬进企业的教学形式,一方面很好解决了教与学两张皮的问题,使教学更加接地气;另一方面彻底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了“课堂对接岗位,教材对接业务,技能训练对接岗位要求”的新教学模式。通过分析总结经验,纠正不足,增强了深入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的信心和勇气。
强力推进,服务交通。一年来,“课堂对接岗位,教材对接业务,技能训练对接岗位要求”的办学新模式,先后在高速公路10个服务区得到了验证,赢得了企业的普遍认可。目前,已对服务区700余名员工进行了一对一、面对面的培训,企业、员工积极性很高,学校也有信心、有决心做好教育服务于交通的教学实践工作,并以此为契机,将新的办学模式在系统各个领域、各个层面推广。
融入行业 释放自我价值
紧紧围绕交通执法、路政管理、岗前培训等岗位开展培训工作,陕西交通技师学院并扩展向社会开展驾驶培训、技能鉴定、特种作业等岗位的培训工作,形成了行业、企业、学校“三位一体”和共同制定培训计划和方案、共同管理培训工作、共同承担授课任务的“三共同”的培训模式。近年来,年平均培训各类技能型人才2000人次,受到了社会、行业、企业的好评,被省人社厅多次评为全省培训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在紧紧围绕高速公路“安保、餐厅、超市、保洁、客房”5个岗位的工种开展“一对一、面对面”培训的同时,围绕县域交通“汽车维修企业、汽车站、运政管理、道路运输等岗位的工种开展培训工作。今年6月,在三原县召开了开班仪式,拉开了交通教育服务于县域交通的序幕,首次在三原县维修企业对汽车维修工种开展“一对一、面对面”的培训,受到了维修企业员工的首肯。目前,学校就教育服务交通工作已向泾阳县等周边县辐射。